最近更新
我想用学到的医术救治更多孩子
 

  来自巴基斯坦的海帝·比拉尔,显然早已“入乡随俗”——在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塞北小城神木市,除了天生的深目高鼻,这位市医院的儿科医生,会操着一口流利的“陕北口音”普通话接诊、查房。

  在为小患者检查前,他会习惯性地搓搓手,先将听诊器的听筒焐热。遇有紧张的小朋友,他会做鬼脸、按鼻子、击击掌,动作夸张、笑容真诚。不仅如此,他的手机号码也俨然成了当地人的儿科咨询热线,黄疸、积食、发烧、腹泻……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这位全国首个入职县级医院的外籍医生,2007年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留学;2014年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2015年来到神木市医院,当了一名儿科医生。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乐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Bilal Haider Shamsi,意思就是“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高,比太平洋深,比蜜还甜”。

  对中国的向往,和做一名儿科医生的梦想,在比拉尔儿时就种进他心里。做教师的父母,常常给他讲中国故事,让他对中国“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小时候得过一次重症肺炎,是儿科医生用高超的医术全力抢救,才使他转危为安。

  2007年,比拉尔梦想成真。从巴基斯坦的医学院毕业后,他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如愿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学习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在这座知识的殿堂,不仅学到了医术,也学会了做人,还“切身感受到了中巴人民铁一般的友谊,找到了家一样的感觉。”

  刚入校时,比拉尔只会用中文说“你好”,交流障碍和学习压力一度让他“有些难熬”。老师和同学们轮流当起他的汉语老师,不到1年时间,比拉尔就能够用中文交流、写作。如今,他已写过不少中文诗歌和歌曲,并在汉语比赛中拿到大奖。

  医学学科专业性极强,比拉尔在学习中也常遇到困难。开始时,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常常需要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消化”一个月才能明白。“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的经常鼓励,使他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学业。

  求学期间,比拉尔的父亲来中国探望他,突发冠心病,情况危急。老师和同学们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很多帮助,“手术非常成功,父亲很快恢复,不久就出院了”。中国朋友的无私帮助,让比拉尔深受感动。

  “我想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救治更多孩子,为中巴友谊多做一些事。”2014年,博士毕业的比拉尔正式入职神木市医院。他的到来,给这所县级医院带来了新的活力。

  比拉尔在工作中发现:在神木及其周边地区,婴幼儿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病的发病率特别高。原来,这里是蒿类植物过敏重灾区。每年7月至9月是这类疾病的高发期,从几个月大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饱受疾病的困扰。

  更令比拉尔忧心的是,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渐趋低龄化,由于抗生素见效快,市民常将其作为家庭必备药,滥用抗生素在这里成了普遍现象。

  作为儿科学博士,比拉尔深知滥用抗生素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肝脏的危害。在他积极推动下,神木市医院在全国医院中率先尝试,为每一位入院病人建立起抗生素使用评估档案——通过系统的科学评估,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方式、用药剂量等等,最大限度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指标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比拉尔希望,通过这样的推动和实践,“抗生素使用评估制度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除了日常诊疗,每周,比拉尔还会为普通儿科和新生儿科查房,制订治疗计划。他还同时负责对医院其他医护人员的外语教学、文献翻译,以及对儿科医生的理论、技术指导任务。

  在医院支持下,比拉尔也有了更多机会进行医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神木市医院发表了18篇国际论文,是陕北地区唯一发表10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的医院。

  比拉尔已经完全适应了神木的生活。日常问诊中,他时常主动把手机号码留给患者。联系得多了,许多小患者和家属成了比拉尔家里的常客。临走前,比拉尔总要问问他们最近的身体状况,准备一些小玩具送给孩子。

  在神木的工作和生活,让比拉尔有一种“踏实的获得感”。中国的飞速发展,也坚定了他留在这里的决心。比拉尔的两个孩子相继在这里出生,他也真正把家安在了这里。

  石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本文    收藏本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