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督导更受学校欢迎
 

责任督学在常规的督导过程中,对学校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指导学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责任督学不能越位,更不能随意将自身的观点强加给学校,从而背离监督、指导、评价的职责,误将督导等同于教育行政管理。

电子备课到底该不该取消

甲督学到某校督导,检查学校教师的备课情况。这所学校的教师全部使用电子备课设备。在督导过程中,督学发现,不少教师备课不认真,多是复制粘贴,没有二次备课,也没有撰写教学反思。

甲督学认为,这样的电子备课是失败的,不仅没有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反而养成了教师的懒惰心理。为了规避这些问题,督学要求学校停止电子备课。学校管理者正为电子备课的负面问题发愁,于是借此机会,按照督学的要求,让全校教师改回手写备课。教师因此对督导的意见很大。

乙督学到另一所学校督导,也发现了电子备课的问题。比如,教师备课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无效备课或形式化备课现象严重。对这一问题,乙督学做了系统的分析,他首先肯定了电子备课的优势,接着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

一是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电脑没有做到人手一机,不能为电子备课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

二是集体研讨环节缺失。没能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信息化教研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三是教师反思流于形式。教师反思多是“本课板书内容应充实”“知识拓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这样的套话。

四是备课评价不够科学。学校仅仅关注备课的节数,而没有考察教师对教案的掌握情况,没有通过实地听课验证教学与备课的契合度,评价的引导方向不明。

基于这些问题,乙督学提供了解决思路,指导学校在备课管理、备课流程、备课评价、备课成果上进一步优化,提高电子备课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听后很受启发,召开专题会议研讨电子备课问题,并作为管理的重要课题来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的电子备课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两位督学的判断为何截然不同

两个案例都是督学在督导时发现了电子备课的突出问题,但两位督学的督导方式却大相径庭。甲督学重在价值判断,下达指令,替代学校决策。而乙督学却注重深度剖析问题,分析原因,同时指明改进方向,提供解决思路,引导学校破解难题。

对比两位督学的做法,显然,甲督学的督导存在问题,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而乙督学则能准确定位,把握督导的边界,确保了督导的实际效果。责任督学要慎作价值判断、重在深度问题诊断。

一所学校的管理现状不是孤立的,与学校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生源状况、师资水平、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责任督学到责任学校实施常规性督导并非督导部门组织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能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结果的评价上,而应放在过程的监督指导上。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指导学校改进管理方式才是责任督学的重要职责。评价学校管理的优劣,或是简单概念式的价值判断,并不能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更不利于学校管理方式的优化。

责任督学工作的边界在哪里

责任督学要守住责任边界,不能代替学校决策。责任督学不是行政决策者,只是教育监督者与观察者,第三方的身份更有利于责任督学洞悉得失、全面诊断、科学分析,为学校提供帮助。

责任督学不能滥用自身的监督权威,而要摆正自身与学校的关系,确立合作者与指导者的地位,要在全面诊断、真实发现、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摆事实、说问题、讲道理,为学校提供完整系统的管理诊断书,由学校管理者作价值判断,从而督促学校正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责任督学不能越俎代庖,不能随意对学校管理的事务进行决策,或是强令学校无条件实施。如此才能始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用理性的视角审视学校的管理决策,指导学校优化管理,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责任督学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校解决问题。责任督学要做区域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的专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广阔的教育视角思考教育问题,为学校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责任督学不能止于问题的发现,还要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学会督导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3日第5版 版名:区域周刊

打印本文    收藏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