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生”何惧无生
 

无生课堂作为一种模拟课堂,目前是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和名师评选等活动的重要形式。因为没有真实学生的存在,有的教师特别是刚接触到无生课堂的教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一不小心就把无生上课变成自己的个人“专场表演”,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角——学生。

日常课堂中,教师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交道”,一旦进入无生的模式,这课该怎么上呢?其实,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又何惧现场无生?

此种课堂比赛,一般是课前1至2个小时,参赛教师才能获知上课的内容,然后需要在缺少多媒体、教案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独立写教案、备课,最后走进比赛场地上课。虽然是模拟课堂,但却需要演绎真实的课堂过程。因此,精彩对话、精致板书、师生互动、生生评价等课堂要素缺一不可,并不亚于真正有学生的课堂。

小学数学新课标(2011版)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无生课堂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一定不能脱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这种课堂中,教师不仅代表自己,而且还担负着很多学生的“任务”:板书内容应根据学生可能的互动、回答等环节逐步完善;课堂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师评价生、生评价生,质疑的声音也应经常出现;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应深入其中;学生上台展示、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面朝学生方向;课堂导入、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特点……教师必须明白,无生上课的课堂中,看似教师在表演,其实很多环节中是教师“代”学生在体验。

一堂看似顺畅的无生课,不一定就是好课。因为,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有差异的,每节课都有重难点需要突破。试想:在日常的课堂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都能像优生一样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吗?况且,学生犯错误在实际课堂中是普遍现象,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要记得设计“错误的生成点”。在教学难点出现时,有基础较差生和中等生的错误理解和回答,然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其他学生的补充中,成功完成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座位和学习状态,不妨语气委婉地讲话。比如:“请第三排最后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位同学今天很积极,值得表扬,可是老师得把机会留给每一个人”“孩子,你为什么不举手啊,试试看”“以后要积极举手哦”。教师也不能站在一个点不动,可以不时走到左边俯下身,做一个请的动作;也可以走到右边,伸出大拇指为学生点赞……

教师要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放眼我们的日常课堂,有多少教师能一直牢记这一点呢?下面明明坐着三四十个可爱的学生,教师却只顾自己一个人在表演。这是典型的心中无生的表现,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无论怎么口若悬河,都不会真正对学生有帮助。

还有一点必须要明晰,无生上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更不是为了凸显教师的表演水平,而是为了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教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成为一句空话,而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潜意识”。只要身临讲台,不论台下有没有学生,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常山县芳村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6日第11版 版名:课程周刊·教改视野

打印本文    收藏本    关闭